- 课程简介
- 媒体采访
《人工智能课实践与探索》视频与问答采访
《人工智能课实践与探索》
采访问答环节
问: 王老师你好,你们学校2024年2月份就开始准备人工智能通识课,从时间上还比较超前,当时为什么想要开始人工智能通识课呢?
答: 好的,我给大家简单地分享一下我们学校的情况。其实我们学校呢是2024年的时候,实际上就是2024年初的时候呢,我们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陈校长,准备在我们学校开三门通识课程,其中一门就是跟我们人工智能通识课有关。所以我们当时呢其实本身是想着说这个人工智能这么火,各个学校呢是不是学生们他们也要有这种能力,要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和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这种能力。我们就想着说加上我们学校,因为陈校长他本身是从上海交大过来的,可能理念也比较超前,就觉得说我们也应该跟着时代走,跟着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相关的这个技术和最新的思维。再加上我们学校当时还面临一个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就正好遇到审核性评估了。那审核性评估呢我们就想了,审核评估肯定要有超前的这个思路啊,所以我们当时就是在2月份的时候,校长就召开了我印象中召开有四次,就这样的这个这个会议,就说我们要开人工智能通识课,开其他通识课,但是因为人工智能通识课是第一个要开的,所以我们讨论的次数也就比较多一些。那一开始我们其实还是有有难度,一开始我们因为思路不清晰,应该说是。我们最初的话呢是想一加一,就是既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又有人工智能。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在做这个一加一的过程中我们本身也遇到了难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教学团队,那你既要讲大学计算机基础,又要讲人工智能,你自己还要跟你自己融合的问题。所以我们当时这个事呢也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就是还不如直接改为一门课程,各方面都比较简单,就是至少你不用考虑自己的融合问题了。所以我们后来就把这个课程呢改名叫人工智能与未来,而且是校长亲自起的名字啊,是因为为什么叫人工智能与未来呢?是因为他觉得我们要向未来,面向未来来培养人才。大概是这样一个一个一个情况。那当然了,我们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是走了一些走了一些弯路吧。因为一开始的话,我刚刚提到了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怎么融合?那后来我们说完全替代了。那替代完以后你你怎么去替代呢?你替代了以后你替代的内容是什么?所以这个为这个内容我们也其实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吧。
问: 开人工智能通识课,上什么内容也非常重要。你们的课程内容体系很有特色,不仅包括了数据算法和算力,还有听起来很酷的具身智能。你们是怎么确定这些内容体系的呢?
答: 那下面我也加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课程的体系,其实在上一个问题里面我就提到了,我们说要用人工智能这个通识课来替代大学计算机基础。那这个课程到底开什么呢?其实我们也有困惑,一开始我们说那要不我们现在案例教学还流行,我们就采用案例教学吧。所以我们就想了,先确定案例教学。但是案例教学下面,到底案例下面引出的是什么?我们又没有问没有答案了。所以我们最初的时候,我们的我们这个地方的,就是踩过的坑是什么呢?我们最初仍然离不开大学计算机基础。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一开始讲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最初的思路是要讲硬件,要讲软件。就完全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核,就是所以后来我们自己就是做了这样的这个内容改革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给自己搞了个两张皮,就是我们说我们要讲人工智能,但是我们的内核其实完全还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思路。所以我们这个拿起给领导看,领导也觉得不对啊,就觉得好像不是这个,不是这样的。所以后来我们就采取的方法就是,那不行,我们去走一走吧,向全国走一走,多找一些专家去咨询咨询问一问。但是因为那个时候人工智能通识课没有全面开展起来,所以大家的思路仍然是,要么你就是开大学计算机基础,要么你可能走向了人工智能专业的这个人工智能导论了。所以我们后来再外面找了很多专家给我们,就是调整完以后,回来领导仍然是不满意。那后来我们就那个时候我们也是陷入了一种困境啊,就是发现自己有问题,而且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后来我们就正好看到了一个院士,他在给这个国家政部级,在做这个报告里面就很好的提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情况,哎我们当时就想感觉我们找到了救命稻草啊,所以这篇报道其实现在也在我们的课程里面,我们把这个报道,我们就读了,我们当时有印象我们团队的人,每个人读的不下20遍,就是反复的去读这篇报告,从这个报告里面我们想找出来人工智能它的发展是一个什么规律,那么它最终需要什么来支撑它,然后它的应用又是走向什么,未来又是一个什么情况。那后来我们就会发现说那人工智能里面,其实它很核心的东西就是它的数据算法和算力,这个三个要素。那我们说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把这三个内容直接作为我们这门课程的最基础的部分。所以我们才在我们课程的第二部分,就是人工智能基础里面,我们设置了数据算法和算力。那对于人工智能应用来说,因为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地方院校啊,肯定是应用为主,学生也喜欢真正把人工智能用起来。那我们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也不是说让这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研究人工智能的,我们也是希望这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也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所以我们在应用部分就设计了,就是我们现在有这些,这些这个,比如说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那后来为什么我们考考虑到具身智能呢?因为确确实实是我们也发现没有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没有行动力。要想要它行动起来,那它就是必须要有身子,所以必须要有行动力。所以我们就把具身智能加进来了。我觉得最初分享的时候,别人就觉得,你们这个东西太超前了,就是就是觉得好像现在甚至都还没有引起这个。但是到今年就情况不一样了啊,今年我们在,我们发现在全国去去交流的时候,很多学校就逐步的开始去考虑,比如说具身智能啊,这样的内容,当然它有的学校他可能不一定叫具身智能,它可能叫机器人,就是类似这样的智能机器人,它就会把这部分内容也纳入到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体系里面,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问: 师资队伍怎么解决?你们学校有这么庞大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老师吗?
答: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问题,我们在课程建设之初的时候,确确实实老师们遇到了很大很大的挑战,因为老师们都觉得这门课程我没法上,我上不了。原因很简单,我都没学过人工智能。因为我们很多老师都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并不是学人工智能专业的老师。那面临这种困难的话,我们就在想怎么去帮扶老师们,就是怎么让老师们去客服这种恐惧心理和为难心理。因为课程的核心团队通过前期的备课,我们也发现了,就是这个通识课它一定跟专业的人工智能这个课程内容讲的,至少是内容的深度上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像人工智能专业讲那么深,那我们讲的都是比较前沿的东西。那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还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把这些内容要通俗易懂地去讲出来。所以后来我们团队就发现了,那我们首先我们自己去琢磨,就是我们自己去琢磨怎么去让这个事情它变得有趣,又好玩呢?所以这个团队里面对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那探索完以后,我们去给老师们去做分享。那分享完以后老师们就觉得心里压力缓解了很多。尤其是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先做的师资培训,还有集体备课,我觉得这个对老师们解决恐惧心理很有帮助。因为老师们后来发现我全校的老师我都在一起备课,那今年可能情况我们就会,反过来更大,就是全国的老师我在一起备课,共备一堂课。那这样的话,这个问题我不会,可能会有的人就会,那通过这种讨论,老师们这个心理压力就会缓解很多。所以我们的师资队伍也在不断的去壮大。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问: 教材你们怎么解决?
答: 哎,其实我们在去年有关教材的问题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在课程的最初就是2024年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没有教材的,我们当时选了一本教材,其实我们选教材的时候还是经过了重重的筛选啊,拿了很多教材来看。当时我们还是选了一个教材,就是看上去跟我们的课程内容至少从目录上开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后来我们真正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还不是我们想要的。比如说我们希望有趣有用啊,但是我们这个课程可能更多的可能都会是比如说纯理论的讲解。所以后来我们就就下定决心说那我们一定要出一部符合自己的这种理念的教材。所以我们大概从去年的,也就是2024年的7月份我们就是给老师们师资培训完以后,我们就是开始整理这些内容。然后又经过了一轮就是课程的实践完以后,我们觉得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所以我们把这个初稿,就经过了修改,大概是在这个2024年的年底,我们整个春节期间,我们就基本上把初稿就拿出来了,然后就交给出版社又反复的经过三轮修改。那接下来应该是在六七月份,我们这个教材就会出版了。那么我们也希望就是这个教材出版以后,第一首先是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就是我们学校啊自己没有合适的教材。另外我们也希望如果兄弟院校觉得我们这个内容体系还可以借鉴,是吧,那你也可以可以去尝试着去使用。那我们也在这个课程和教材上,我们尽可能的去提供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减少老师们这个负担。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问: 那课程资源怎么建设呢?
答: 我们目前的这个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话,比如说像PPT啊,这个拓展资源,这个教案啊,讲义,大纲,视频,就是PPT,就是包括我们的习题,还有我们的问题库和讨论库,基本上我们都基本建完了。那唯独到目前为止,我们可能就是微度视频就没有没有,就是上课真正对应的视频我们没有放上去,那么这个也是我们今年整个暑期的重要任务,大概到9月份,我们也会把课程的视频就完善了。这样的话,我们去开展混合式教学,我们老师们也会很方便,那新进来的老师,在上课备课,是吧,包括学生在课前课后,啊就是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话,和混合式学习的话,都更便利。那另外的话,我们也是希望就是我们这个做完以后,接下来我们会把这个知识图谱啊,这个这种问题库,因为我们的问题链已经是现成的,我们把问题库目标这个目标这种目标链啊,都给它做好。这样的话,很方便学生去进行个性化学习,他就会根据我哪个问题不懂,是吧,我就会找到相应的PPT,找到相应的视频,找到相应的练习来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问: 有很多学校在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时候,会觉得实践教学是很难解决的一个事情,你们当时遇到困难了吗?
答: 说到时间教学啊,其实我们遇到的困难其实还是挺多的。我在前面也有分享到,说我们所有地方院校经济实力还是比较弱的,我们首先没有没有经费啊,在去年的话就去买一个平台,其实到今年我们也没有。那我们遇到的最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可能老师们会觉得,我这个实验,我那我在备课的时候我就顺利做完了。但是去机房就会不成,为什么呢?因为机房的环境会复杂很多。啊,活者是对大模型生成的实验,那我们老师一个人在家里做的时候没有问题,因为并发量很小。但是我到机房去一做,一几千人去使用的话,那就完全崩掉了。这些都是我们当时面临的问题。那后来,我们因为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啊,让我们去年的实验也是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啊,就是有的老师就是比如说我们今天还说,比如说这个这个这个平台非常好使,明天去老师用的时候就崩掉了。然后就用不成了,那我们老师就怎么办呢?就当场啊,想办法来解决,我们甚至发动学生说,来学生你们来找一找,比如说哪个哪个平台更适合做语言合成语言,语言这种训练,那我们就一起来去探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逐步的去发现了我们必须探索出一个自己的实验这个方法,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地去解决我们的实验环境的问题。否则的话,我们就会重复以前的问题,就是你这个就是你实验无法去完成。但了,一旦你实验无法去完成,你这个上课质量就一定会大大折扣。
问: 你们有课程的扩展活动吗?
答: 哎,其实我们除了传统的课堂之外,我们还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那为什么会有这个第二课堂活动呢?主要是想让学生,第一就是把人工智能跟他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部分,我们说,哎学生你你你来生成你们的图像,生成完以后,我们来比比,是吧,看谁的生成了这个有特色,有创意。那另外的话,我们还会组织一些竞赛,通过一些竞赛的话,让学生就进一步巩固他所学的知识。那接下来,我们还会比如说多校联合来开展这种实践活动,是吧,参加全国的一些一些比较成熟的竞赛。那还有一个,我们这个课程,因为没有补考,所以学生一旦他过不了的话,他可能还会要要去进行重修。那后来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考试,它的内容正好跟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一致的。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跟学生会说,你你你学一遍了,但是你课程没考过,那如果你能考一个证书是吧,国家公认的这种证书,那就是跟我们跟我们课程的内容比如说完全是一致的这样的证书,那我们也可以会通过这种来替换,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就希望通过不断丰富的方式吧,来丰富课程的内容,来实现这种就是课堂啊,实践啊,创新的结合在一起。
问: 课程如何考核?
答: 我们这门课程的话,是一个全过程化考核。为什么采用全过程化考核?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所有的考试都要跟你的目标相一致。那作为一个人工智能通识课,作为一个要培养思维和让学生掌握现在工具的这样一个课程,那我是觉得就是我们团队是认为传统的考试,比如说你做一个完全封闭式的这种填空题选择题,其实已经无法考核出我们要达成的目标了。所以我们结合我们的目标,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化考核,整个过程化考核是采用多样化的,基本上我们会分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那么在某一个方面,比如说单纯从考试,我们也有一个考试,但是我们这个考试,比如说我人工智能发展和人工智能要素和人工智能应用理解,我们考核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考核完全呈现了就是多样化立体化的这样一种趋势。
问: 通识课,有的老师反馈特别担心学生评价问题,你们是否也担心这个问题?
答: 嗯,其实有关学生评价问题,我们在开课最初的时候确实有担心过啊,这种担心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内部,而是来自于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有些学校的老师跟我们反馈说,哎那你这个上人工智能通识课,就是学生可能很多时候,他觉得专业重要,他觉得通识课不重要,然后另外你通识课稍微有点难度,学生就会有意见。所以你们可能回就是当时跟我说的意见就是你们可能要就是老师们会担心他们的这个学生评价问题。但经过一轮实践以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对老师们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尤其是我们学校学生会觉得说,哎我们学校就是这么能够跟进时代,跟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开展这么一门课程。就是这个态度,学生首先很认可。那另外一个,我也是在一些交流会上,就有的老师会提问到说,哎呀我们交出的老师都找我们谈话了,其实他们的老师还是比较有名的老师啊,为什么找他谈话呢?说学生评价效果很差。那后来我也去分享了一个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给老师们就是我们团队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我们要很明确,我们来是给学生要达成学生的目标的。就是我们来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我老师的上课任务的,是吧,我最终的目的,我通过这个上课任务,我是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的。所以我们跟学生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我们是要跟学生一道共同奔向去一个目标的。所以当我们这样的话,即使你对某一些内容,因为尤其是第一次开课,对某一些内容你把握的不是那么准,把握的不是那么深,你只要跟学生表达了,学生都会非常非常理解你的。他会觉得这个老师已经非常非常用心和尽力了,怎么可能会给你很差的评价,我觉得一般是不会的啊。所以我们目前的话,这个评价的效果其实很多时候就超过了我们的专业的评价的效果。所以我我我之前也是去分享,我们要用同理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你跟学生打成了站友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话,这个评价问题应该就不是一个问题。当然了,这也更好的去体现怎么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我经常会说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说说算了,是吧,他是在做中去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问: 我作为一名就是入职时间不算长的老师,然后可能我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课程,其实我内心是有很多焦虑感的,就是我如果通过咱们,去看咱们其他老师上课,包括咱们这次录的培训课,然后去模仿去练习,这个是不是一种,就我去提升我自己的教课能力一种可行的方法呢?
答: 我觉得这当然是了,就是所有的老师比如说,哪怕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他前期都是属于模仿行为。而且我们,我们大家有没有发现,你比如说这个中国科大的潘建伟院士,他一开始就就就喜欢谁呢?比如说喜欢爱因斯坦是吧,他的偶像是爱因斯坦,所以他可能就会成为了一个一个物理方面的一个卓越成就的人。那我们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你喜欢谁,你的偶像是谁,你去模仿谁,你可能就会成为谁。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尤其是对于年轻老师来说,非常好的一个让自自己逐步提升的一个方法。那当然了,在这种提升模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的模仿。比如说他这个科件是吧,我就拿他的科件来讲。我今天去看了他的观摩课了,看他是怎么讲的,我回去我就我我就我也这么讲,那有可能你就会成为吸湿效品,是吧,所以我们这个就是这个都是效品啊,就可能会成为都是效品这种,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也是要根据自身的。比如说我看了他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我去采纳和吸收,那我自己本身我可能也会有我的优势,有我的,就比如说我的学学业学业背景的优势,或者是我的表达方式的优势。我觉得这个也是要逐步,也更要突出自己的这种就是优点的这种发挥。比如说有的老师,他就会非常风趣和幽默是吧,学生就会觉得也很喜欢他。或者是有老师,他就是内向,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会跟学生打成一片,跟学生关系很好。那学生就是因为很喜欢你啊,所以他就是喜欢你,所以他喜欢你上的课,这个也是有可能,然后接下来你就会在它,你被喜欢的过程中,促使着自己更好的去备好课,然后更好去上好课。
问: 咱们这课程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同专业的,那比如我在跟商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那么咱们的课程内容我是不是可以去做一些修改,一些案例,一些实操的时候,我尽量地去结合他们商学可能未来工作需要遇到的一些软件,一些技能呢?
答: 我觉得,但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棒啊,其实我们也正需要是这样子的。因为因为我们,你看我们有些时候,我前面也提到了说,有些时候说哎你大去分文科理科,当然了这种分科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我认为它有点粗暴。我们更希望它做到什么呢?分科的话,我们能够对一个专业来做,甚至是我们能够做到说有一个学生是吧,比如说他他特别擅长在某一方面,哎我们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指导,甚至都是可以的。所以我觉得去针对专业去举一些案例,我想,肯定会让这个课,更受学生的喜欢,也学生也会觉得你很用心,学生也会觉得哎这样的话,我以后可能会更更跟专业结合的时候,我就会知道怎么去结合,他们也会对这个课,就是会更好的充满信心和喜欢程度吧,我觉得也是促进他们更好学习这门课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问: 那作为一个其中面向非专业学生通识课,就是我们在去教去培养学生的时候,就希望它提升最核心的能力或者说素养是哪,哪一块呢?
答: 就对于人工智能通识课这门课来说,我们就是希望学生会逐步建立他的思维,比如说他的数据思维。可能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没有会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大量的数据。那比如说你用手机去刷刷微信,对吧,你可能就在用大量数据。你上一个网站,比如说淘宝啊,拼多多,你可能浏览的时候,别人就会把你的路径跟踪下来,根据你的浏览来给你推荐商品,就是让学生逐步去建立这种思维。那算法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现实生活中,会说这个物流快递,它怎么几天就到了,它的路径是怎么规划的呢?其实它本质上是一种算法思维。所以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会能够建立去这样的一个思维。比如说也有同学,我们在上学期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这个为什么每次就这么卡?本着卡是因为它的算力不够了,是吧,所以我们希望他会逐步去建立去这样一个思维思维进来。那另外一个,我们也是希望我们这门课程,因为它是一个工具性的课程,我们希望它不仅有思维,还会使用现在工具,比如说哎我用大模型,怎么更好地帮助我去学习呢?不是说老师布置作业完以后,我大模型一生成,我看也不看就交了,那这样的话,其实我们都学习,我们可能不希望是这样子,我们希望学生,就是能够正确去使用它。比如说我要查资料是吧,我要会做某一些方面的时候,精细化的时候,我用大模型来去帮我更好的提高效率。不是让大模型一作就完事了。我觉得这样可能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